教学研究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告 -> 通知通告 -> 正文

关于举办优秀教学案例分享会(第二期)会议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1-11    点击量:

各高校:

    为推进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成立“跨学科混合式教学共同体”。共同体将持续推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经验分享,首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分享会”于2022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老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法参加会议,线上超过12000人次观看。

第二期分享会将由上海交通大学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式的方式举行,两校教师可以到两校的现场参加与互动,其他高校教师或混合式教学爱好者可以在线观看并参加互动。

会议报名:https://wj.sjtu.edu.cn/q/vin7zorz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苏州大学教务处

协办:江苏省高校在线课程中心、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树网

时间:2022118日 下午1:30-4:30

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 陈瑞球楼504

苏州大学 天赐庄校区东教楼403

线上直播地址:将通过邮件告诉大家

联系人:

上海交通大学 余建波 jbyu@sjtu.edu.cn 021-34206415-27

苏州大学 李慧 lihui@suda.edu.cn 0512-67165380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苏州大学教务处

2022111

分享案例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案例一 刘畅:上好一门课——我的教学体会分享






刘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系教师,副教授。长期在医学院从事一线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先后荣获全国高校青教赛一等奖、全国基础医学青教赛一等奖、上海市高校青教赛特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20余项教学奖项。

她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建设教学资源,钻研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践行教学相长的理念。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建设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参编国家级英文规划教材《Medical Microbiology》。主持上海市高校全英文示范课程《Medical Microbiology》。获得国家级教学课题1项,市级教学课题2项,开展教学研究,发表多篇教学论文。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科研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同时兼任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委会秘书、委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上海市女优青联谊会理事。




案例二 立足课堂,面向国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及国际化实践探索



王会儒,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教授,2020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循序渐进练瑜伽》负责人,2019年度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大学体育瑜伽专项》负责人,2021上海交大学“交通全球课堂”《Theory and Practice on Improving Immunity Based on Traditional Eastern Exercises》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社规划课题、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攻关重点课题等10余项。


分享主题:立足课堂,面向国际——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及国际化实践探索

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的战略建设,以及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将大学公共体育与信息化结合,倡导通过规律的运动提高免疫力,并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体育的养生智慧。课程构建了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汇集交大体育系、医学院、教务处等优秀师资,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从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3个方面,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慕课与混合式相结合的程设计,进而突破体课时、场地、空间、距离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体育实践课课堂有思考、周周有作业,更好地实现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魄、传承体育精神的教学目标,并不断扩大交大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案例三:杜燕 探究语言之“趣”、文化之“美”——“法语二外”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


杜燕,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主讲课程荣获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评教课程得分曾排名全校第一。曾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上海市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卓越副教授奖励计划、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首届和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提名奖、“晨光奖励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分享主题:探究语言之“趣”、文化之“美”——“法语二外”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将面向大众的优质慕课和自己的线下教学班级相结合,进行外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领略语言之“趣”、文化之“美”?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让师生都具有获得感?


本课程以文化为核心,通过情境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变灌输知识为启发思维,让法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精熟使用语言、对文化进行有益的思考、对美和正确价值观不懈追求。


苏州大学


    案例四  深耕细作守初心,厚积薄发建金课—《现代物理学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课程建设







    方亮,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负责人。曾获得首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科)高校特等奖、省微课比赛二等奖、省级物理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主持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主编江苏省重点教材《近现代物理实验》。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访问学者研究工作。长期从事电介质、硅基、二维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相关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现代物理学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作为衔接中学与大学的物理学专业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固本强基、研学融合、竞赛协同、持续发展”为课程教学理念,坚持“创新内容课程化、创新过程普适化、创新作品成果化”,强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三位一体。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创新实践项目”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的有机衔接,为建设“三位一体”下学生产出导向的物理实践类课程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案例五 从《电磁场与电磁波》实践探索谈工程基础课程建设





 

刘学观,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曾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苏州大学教学名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主持过教育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出版教材获高等学校“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教材。在第六届全国电工电子实验教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暨最佳工程奖。主持或参加国防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现为高等学校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理事。



如何将“立德树人和工程教育认证”两大要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是每一门工程类课程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如何破解“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教学实际,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同步提升的教学目标是电磁场课程教学团队必须面对的问题。课程团队在分析课程特点、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立德树人、面向工程应用、夯实理论基础、强化逻辑思维”的课程教学理念,制作整理了112个微课程教学资源,设计了课程知识关联图,规划了44个互动知识点,科学设置考核方式,经过五年翻转课程教学实践,形成了“引导、指导、督导”三导教学模式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并出版了融合式教材,为其他工程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案例六:《理解广告》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


胡明宇,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广告系主任。苏州大学学生最喜欢的老师(2019年)。入选中宣部、教育部“高校与新闻媒体人才互聘千人计划”。主讲的“创意、视觉、营销、传播—理解广告”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2020年)、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1年)、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2019年)。2021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2)。指导学生省级大创项目多项,教育部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奖和省奖多项。

《创意、视觉、营销、传播-理解广告》2020年获评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自2014年以来在校内作为通识课程开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课程以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相互融合;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促成双创教育对专业教学的赋能提效。2019年开始该课程以大学MOOC先修课程的方式走进了中学课堂,受到了中学生的喜爱,彰显了鲜明的课程特色,拓展了课程应用渠道,助力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