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时代中的通识教育——使青年人成为具有适应能力的成年人
作者/来源:威廉姆.W.彼得尔 柯静 译 发布时间:2007-05-16
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为了使受教育,学生所吸收的一种文化主题的教育;从通识教育的功能角度来看,给出的答案是:它应该是一种过程,一系列的经验,通过这些,引导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种对于通识教育所下的定义都可以在现实的课本中找到。传统的回答,即通识教育是学生所吸取的一种主题式的教育,是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正遵循着的,但是在学生看来,却似乎是乏味和不现实的。这种主题式的教育和年轻人在努力适应现在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中所面对的问题并无多大联系。更为严峻的质疑是,这种文化主题教育的吸收,譬如西方文明的核心以及能够赋予人们判断力和生活的意义的来自道德和宗教的价值观,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得模糊,甚至被彻底遗忘。而第二种回答,即功能角度的回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中以及大学对于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侧重。但是职业通常会被狭义的理解为一种职业的技能,因此,毕业了的学生成为了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匠者,对于社会,对于自身,都不具有判断力。一些大学所设置的卓越的功能性的课程的确可以提供文化背景,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教育,也背离了我们文化中的宗教和道德的核心主旨所在。缺乏了这些,学生也无法建立起对于社会对于自身的判断力。因此,逐渐的,学生们开始去适应他们假想中的静态的社会,但是所有这些将会导致一个不幸的社会秩序的产生。值得存在的通识教育必须结合两者,即功能性与主题式的文化教育相结合。
通识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弥合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鸿沟。学生应该被引导着成为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去生活并且能够和他所他所存在着的社会协调一致的成年人;成为能够发现文化中的精髓,包括其中核心的伦理判断,能够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他有益于文明且对于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成年人。他们是要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生活着的人。无论是传统的只侧重于过去文化的主题式的课程教育,或是仅仅静态式的功能性的调整都是远远不够的。取而代之,这两种类型的教育各自的优势必须交合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现在这个社会的成年人。
通识教育
如果说通识教育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年人,那么有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育应该在什么样的年龄段进行才合适?四年的大学教育跟随在四年的高中教育之后是在长时间的时间中不断调整才形成的安排。这个问题最终的解答取决于心理学,即通识教育应该在一般青年人达到足够的成熟从而能够被引导着承担成年人的社会责任的年龄段开始。传统的高中以及大学的主题式的课程教育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不够成熟,使青年人逃避面对一些能够使他们成熟,真正长大的问题和经历。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经历才能使青年人成为有益于社会并且对社会而言至关重要的有适应能力的成年人呢?在目前这样的历史阶段,这些可以引导青年人的经历似乎应该是这些:
1) 决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它应该是使他能够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并且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
2) 获得社会交往的技巧。通过这些,他能使自己愉快的和同性和异性相处,并且能够在群体交往中感到舒适自在。
3) 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和异性交往。
4) 具备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以及民主国家中的公民所应有的理解力,态度和行为。
5)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些,可以很好的判断和评价自身的行为以及他人和社会,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和经历更加富有意义。这些经历必须包括对于历史文化的学习,艺术的鉴赏以及宗教和道德观的培养。
高等院校要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分别对学生的重要性设置功能性的课程体系来引导学生。在这个体系中,知识技能和文化教育同样重要。并且,这些课程需要被学习,被讨论,被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可以逐渐达至成熟,从而能够成为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成年人。传统的文科院校从这些经历中提炼出一些有意义的内容,将它们组成成为一个逻辑的,但却常常是乏味的课程体系;又或者,这些院校将以上几个方面的重要性的顺序颠倒过来,当学生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或者对自身谋生的能力更为感兴趣的时候,学校却让他们学习哲学。
若要真正做到可以引导学生的院校必须要能够提供符合能使青年人逐渐发展成为可以适应社会的成年人需要的经历。它的课程设置需要能够在现实的世界中,为每一位学生找到用武之地。这样的课程设置要能够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它要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处世哲学,根据宗教价值观念来衡量所有的行为和决定。
要达到这个目标,课程应该是通过会议讲座式的方式进行,而非仅仅进行课堂授课。课堂授课仅仅是建立在主题教育式的基础上,而讨论型的会议讲座的方式则是顺应了发展的需要。可以设置八到十个小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组侧重的是机械能力,另一个小组中,对于文学的兴趣爱好则更为重要。一开始每个小组的任务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切实情况,寻找他们各自对现实社会以及自身都有益的机会。将会有很多的哲学性的以及实质性的讨论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在探索了解社会以及自身的过程中,学生将会经历两种不同类型的发展。其一,他必须更为了解自己,包括他的优势和不足。他应该通过更为广泛的阅读以及和成年人们更多的交谈来熟悉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技能。学生们必须在这个历史以及文化的背景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对于已经积累的知识的讨论,和对他的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艺术进行欣赏中,去推动自己、他们这一代以及他的工作不断的进步。以上正是文科院校一直以来想提供它的学生们的,但是这些需要和对于成年来说有帮助的东西一起联系起来学习。
在第二个会议讲座的方式中,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直面对于所有值得称道的文明的核心的伦理和宗教传统。当他们去探寻这个社会以及自己可能对社会的贡献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地受到来自于这些宗教伦理带来的挑战。
这些会议和讲座,尽管开始的时候带有对于职业技能方面的侧重,很快,就会覆盖到要使学生逐渐成熟所需要的其他实践。很多现实性的讨论都会带来学生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进步。这些进步包括开始用健康的方式和异性交往。逐渐的,他们会拥有成为一个公民的经历,也开始追求一种达观的生活。
随着学生开始能够洞察他们自身的潜力,他们可以参与一些辅助性的会议讲座,这些会议讲座中涵盖了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公民生活(政治的、经济的和国际的)、哲学性的和宗教性的讨论以及审美。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个人的成长以及进行这些群体性的讨论,学校应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设施,比如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诊所,演讲与写作,科学以及数学实验室,音乐戏剧演播室以及文学艺术工作室。这些设施应该要被用来应对进一步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年人的需要。
为了避免空中楼阁式的讨论,让学生更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学校应该征募许多对这些真正感兴趣的成年人。这些年轻人应该是对这些足够感兴趣,由此他们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帮助青年男女们寻找他们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些成年的参与者中必须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商人,农民,工人,家庭主妇,政府官员们,是一群具备良好责任感的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是那些积极上进生活着并且努力创造一种更为良好的生活秩序的人们。他们应该在他们对青年人的引导过程中联系他们自身的经历和智慧。他们也许会成为这项事业中积极的成员们,帮助对青年人的引导和教育,同时也达至他们自身的不断进步。
一种充分的引导教育不应该仅仅被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学校的引导教育应该要持续的关注毕业生们的调适以及再调适。当学生们在引导下选择了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之后,他们需要能够在帮助下将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坚持到底。一些毕业生们也许会直接去工作。另一些需要进一步的培训,从而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继续读书深造。能够继续跟踪学生未来的进步应该成为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部分。能够让学生就业固然是通识教育中的一个功能,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要能够继续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当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进一步的引导。可以让其中的一些曾经参加过这样的会议讲座但是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们可以回到校园,成为成年参与者们,继续帮助下一代的年轻学生们。这样,引导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年人的任务才可能实现。
通过帮助年轻人找到他们能够最大发挥他们自身潜力和作用的领域,从而引导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年人,这正是通识教育的任务所在。但是现实的教育者们不会愿意满足于引导学生去适应一个固定的静态的社会。社会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应该要追寻更为高远的目标,它在不断的尝试和寻找之中。
仅仅是依靠教育机构,并不能为社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它们必须要与教堂,与政治、经济和宗教机构合作,这种机构的在宗教意义上的必要性无需质疑,但是它现在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任务是要引导年轻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要让宗教的必要性对于任务在于引导年轻人的社会以及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意味着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看到宗教。宗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它们给予各自教派的教徒以慰藉,它们不应被看作是将人类分成不同教派的客观真理的一个对立物。它们更应该是被所有的宗教都认可的为了他人更为美好生活的伦理道德告诫。这些伦理告诫,与其说是某一个教派所独有的,不如说是整个人类都共享的,应该在所有人们、社会、劳动者团体、公司、民族的行为中有所体现。人们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去努力饯行自己所宣称的。通识教育应该要做到能够引导年轻人去做到这些。
如果通识教育对于伦理道德的这种追求被证明为对于整个社会的重建有所作用,它就不应该被限制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中。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需要这样的一种引导,都应该能够正确衡量个人以及集体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整个人类的价值观。一所试图这样去引导学生的高等院校也许能够证明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很好的顺应一个特定的年轻人的群体的需求的可能性。但是,最终,随着理念的延伸,通识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引导对所有的年轻人而言都是需要的,并且是符合他们的需求的,无论这些年轻人的智力水平、他们的经济地位,又或者他们将来的职业是否有所不同。
文科院校,正如同我们社会中的许多其他的机构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面临这样的不可抵挡的现实社会压力之下,它还会继续它传统的功能式的教育方式吗?抑或它会寻求一种崭新的途径来达到同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并没有直接引导年轻人到达这个核心,但是我们经常遗忘了一点,我们的社会中的道德主旨正由于它太过概要,从而正变得难以存活。
来源链接: http://www.fudan.edu.cn/tsjy/article.php?id=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