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面向学生的通知 -> 正文

“文治讲坛”第297讲:马丁的知识结构理论解读

发布日期:2010-04-07    点击量:

“文治讲坛”第297讲:马丁的知识结构理论解读

  题:马丁的知识结构理论解读

演讲人:黄国文  中山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间:410900

  点:闵行校区外语楼307.

主办单位:外国语学院 文科建设处

 

演讲者简介(主要学习、工作经历、代表专著和论文、专长领域与研究方向等):

黄国文,1956年出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起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0083月定为教育部统一的“二级教授”)1996年起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2000-2004)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现任中山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1986年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广州外语学院),1992年获“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英国爱丁堡大学),1996年获 “功能语言学”博士学位(英国威尔士大学),19921994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做“社会语言学”博士后研究(被聘为Research Associate),2004-2005年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学一年。

1979年起开始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编撰出版了专著8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编辑论文集7部。先后主持8项国家社科、省部级科研项目。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005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外语》杂志主编,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会长,第二、三、四届(2000--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担任《当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中山大学学报(社哲版)》、《外语研究》、《外语学刊》、《中国英语教学》、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英国Equinox出版)、《外语与外语教学》、Linguis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杂志(英国Equinox出版)、《英语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等14家学术杂志编委或顾问;“当代语言学”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编、“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任委员。先后被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10所学校聘为兼职(客座)教授。

研究兴趣包括: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研究。已经培养(毕业)了27名“功能语言学”方向的博士和数十名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演讲内容梗概:

伯恩斯坦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在水平话语(Horizontal discourse)和垂直话语(Vertical discourse)两种语篇中实现的。水平话语可界定为日常或常识性知识,它是口语化、背景依赖和情境化的。垂直话语既具有自然科学连贯、清晰的结构体系,同时又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专门术语,文本生产和传递的专业标准。在水平话语中,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一个个没有内在关联的片断和环节完成的,在一个场景中获得的知识可能与另一个场景中获得的知识没有任何关联。垂直话语的习得则是经过制度化的教育学完成的。水平话语与日常经验对应,而垂直话语则与学校知识对应。 为了更进一步阐述两种类型知识的习得机制,伯恩斯坦又按照同样的标准,将垂直话语分为水平知识结构(Horizontal knowledge structure)和等级知识结构(Vertical knowledge structure),等级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整合性,通常揭示的是一般性规律,最典型的就是自然科学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则具有一系列的专业化语言,并伴有专业化的解释模式,有一套文本生成和传递的标准。这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较为普遍。就语法的强弱,水平知识结构可分为弱语法和强语法两类,强语法是指具有明晰的概念大纲,相对准确的经验描述。弱语法则相反。按照伯恩斯坦的分类,逻辑学和数学具有最强的语法,其次是语言学、经济学,语法最弱的是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和文化研究。

马丁将这种分类投射于语类研究流派,认为悉尼学派靠向社会科学,其依据是:其语类理论在SFL理论框架下,将语类视为语言和社会语境下的社会符号模式;新修辞学派靠向人文学,这与其产生于英语修辞写作研究有关;ESP介乎其中,原因是其研究学科繁杂,理论不够纯粹,研究对象重在形式。

谈到对待语类研究的态度,为便于理解,马丁一连问了十二个问题:是否要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要分析到什么程度?分析到什么地步才算达到目的?你要分析多少篇文本?多少定量分析,多少定性分析,多少手工分析,多少计算机分析,多少机助分析?是否进行多模式分析?除了对于语篇本身的分析之外,哪些分析还算得上真正的科学研究?是否采用人文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如何研究,对于语篇的社会功能或曰使用语言的社会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要靠直觉来进行研究。研究中要纳入多少背景因素(作者背景、语类文化背景)?要研究多少种语类,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对语篇进行批评?最终的分析目的是什么?

 

 

 

 

相关附件: